新聞活動

Newsletter

國產材開發木頭新生命 玩文創、做家具,更要邁向綠建築應用

從進口材愛上國產材 讓產銷履歷說故事
「我其實是買了很多國家的木頭後,再回來玩臺灣的木頭,就栽在這裡了!」京典奇特柚木(以下簡稱京典)老闆廖嘉弘笑著說。京典以家具為主業,開發的產品領域橫跨家具、原木板片、藝品、雕刻和文創,創業二十幾年來,廖嘉弘從原本專精印尼柚木一條龍式生產,再接觸其他東南亞原木、非洲原木、日本日檜,即使對臺灣木頭也感到好奇,囿於過去國產貴重木淪為盜伐贓木買賣的問題嚴重,他只能零星接觸。

直到林務局2019年正式推出臺灣林產品生產追溯系統,並於2020年重啟一級貴重木常態標售,才真正開啟京典以國產材為材料創作的視野,將國產材的推廣利用納入事業板塊。廖嘉弘說:「以往雖然很多廠商在做檜木,可是大家都不敢浮出檯面的原因,就是害怕來源的問題。所以當林務局決定推動產銷履歷,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願意放心加入。」

究竟一塊木材從標售到成為一件國產材標章商品,需要經過哪些過程?他解釋,一旦得標、木材被載運回廠房後,基本流程依序是清洗原木、剖成板片、板片乾燥和加工為成品。而在一塊數公尺長的原木逐漸被拆分成3件、5件木頭時,也都會逐一為其繫上名牌,確保身世不被混淆,待最終成品拍照、上傳林產品生產追溯系統通過驗證審核,才可取得QR code。

「以前我是邊做邊攝影,將我怎麼去標到如何製作的過程,整理成2分鐘的影片放上官網。」廖嘉弘苦笑,這項做法雖然因為非常費時而慢慢簡化,卻和他投入產銷履歷的初心相同,就是想讓每位客人感覺到在京典「不只可以買回一件商品,更買到木頭背後的生產過程」,對來源更安心,也獲得一段可以與人分享的故事。

得標的貴重木載運回工廠後,依序會經過清洗、剖切成版片和加工,流程中木頭身上都有名牌確認來歷。
貴重木取材率低 研究香氣變化充滿驚喜
目前京典針對國產材的投入分為兩塊,一塊是包含紅檜、黃檜、肖楠、牛樟和香杉在內的貴重木,另一塊則是柳杉與臺灣杉(亞杉)的疏伐木,兩者加工路徑不同,帶給廖嘉弘在鑽研過程中的考驗和收穫也不一樣。

以貴重木來說,因為是漂流木,木材破損、凹洞或因長年存放於倉庫導致的腐朽情形嚴重,實際清洗、剖切後,取材率往往不到3成,即使成功剖出部分板片,也常碰上裂痕問題。使廖嘉弘只能以「挖寶」的心情,將每塊貴重木看作不同的設計題材,「它們沒辦法進入書桌、床板等一般家具製程,所以剖出來是怎樣,我就盡量依照它的模樣構思,做成桌板或奇木。」

即使處理貴重木耗費大量心力,但他越深入了解也越發認同:「臺灣木頭特殊的香味和溫潤的感覺,是其他國家沒辦法比的。」四種貴重木的香氣和質地截然不同,他分享道,像是黃檜切開剎那就飄出濃厚檜木香;肖楠則是取砍切時落下的粉末點香最香;牛樟氣味猶如沙士飲料,含水率較高,一般木頭橫剖容易變形乾裂,他訝異牛樟卻很耐得住。

不只樹種差異和生長環境會影響,「木頭砍下來後,包括白蟻把樹皮吃光、放在戶外日曬雨淋,經過時間的淬鍊,木材的顏色和味道都還會再轉變。」種種發現讓廖嘉弘驚嘆:「臺灣擁有如此特別的木頭,知道的人卻少之又少,很可惜。」

廠房內立著4塊廖嘉弘捨不得剖切的紅檜、黃檜、肖楠和牛樟,4種的香氣和質地都不一樣。
找出特色融入設計 讓柳杉木椅走進生活
而在聽聞林務局啟動疏伐大量人工林內的柳杉和臺灣杉,且多作為一次性板模用途,廖嘉弘站在家具業者的角度,半年前也開始著手研究,如何運用國產疏伐木生產消費者可生活化和永續使用的製品,例如椅子。

前提是先掌握這些木材的材質特性。例如他觀察到,柳杉鉀離子成分高,剖開有些顏色會黑青一片。最棘手的是在乾燥階段,「柳杉至少要放2~3個月,稍微乾一點就龜裂,趁還沒裂之前下手做又太溼,想剛剛好,真的很難。」另一方面,柳杉與臺灣杉年輪線條的間隔大而深,做成椅面呈現出的木紋質感,檜木反而做不出來,臺灣杉更有獨特的七彩色澤。

這些特性也許用在某處是缺點,用在其他地方卻變為優點,廖嘉弘強調,「現在我們在做的,就是努力先把特色找出來,再來思考加工上要怎樣調才能過關。」雖然試驗過程挑戰重重,但他說,秉持著京典「透過設計提升價值」的核心理念和自己對推廣國產材的熱忱,京典仍會繼續努力,更已準備在完成柳杉木椅等產品開發後,正式將它們推向一般家庭與室內裝修市場。

因為真心被國產材吸引,廖嘉弘不知不覺跨出單純木材家具業者的身分。走進京典位於礁溪的工廠,廠房一角高大的紅檜、黃檜、肖楠和牛樟引人注目,廖嘉弘提到,若是為了賺錢,他早該在標到這幾塊貴重木後,迅速將它們大卸八塊、進入後續的商品流程。可是幾經思量,「我覺得這是老天爺做出來的東西、是臺灣人共有的,我就是為了錢把它剖掉?我捨不得。」最終他決定不做任何加工、只細心完成清潔,讓這些千年的珍貴木材,以最自然的形式呈現出美好的本質。

因為想讓這些貴重木得到更好的舞臺被更多人看見,同時降低占據空間的困擾,廖嘉弘也想到,何不來借展呢?於是今年初,京典攜手東北角野柳地質公園,在一系列被保留下來的貴重木中挑出一件作為藝品並取其猶如一條鯨魚的外型命名「鯨天動地」,放在公園戶外展示。

為了增加與消費者面對面介紹國產材的機會,去年京典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三星國中和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的師生團隊合作,在林務局主辦的森林市集規畫了2個攤位,展示各種國產材產品。今年1月也參與由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統籌、在臺北大稻埕實體店面推廣國產材驗證作品的「木藝森活」展覽。儘管這些投入,短期內並不見得可為京典帶來收益,但廖嘉弘相信,如此才能慢慢擴大國產材的影響範圍,並吸引更多青年人才進入木材產業。

回頭探討國產材的發展前景,廖嘉弘以熟悉進口材買賣的經驗坦言,由於國內進口材供應鏈成形已久、取得便利性高,國產材要跟全世界的木材競爭,非常辛苦。同時他也分析,「現在會買國產材的客人,8成以上是因為它貴才買,並不知道它們真正好在哪裡,而且絕大多數還是優先從價格做選擇,除非單價相近,才會考慮有沒有生產履歷。」針對貴重木產銷的輔導,他也指出,目前只有京典一家廠商以成品為經營目標,其他廠商多只從事原木角材買賣,不利國產材整體的經營。

他期待林務局未來如可進一步強化相關履歷制度的管理和推廣,整合國產材廠商進駐常設型的販售點,方便民眾採買比較,才更有機會落實良幣逐劣幣的終極目標。

伐植平衡方可永續利用 減碳納入多元綠色趨勢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身為國產木竹材溯源標章的驗證單位,綠建材發展部經理李明賢分享,目前全臺灣共有1,264件木竹材製品取得生產追溯條碼、115家廠商拿到TAP、CAS與QR code等3類台灣木材標章,通過審查的國產材材積總量也達到3萬1,741立方公尺,顯示國產材政策推動已漸漸收到成效。

李明賢博士指出,林業對農業淨零的發展空間很大,期望臺灣日漸提升木構建築的比例。
他看好更多如京典這樣的木材加工業者,繼續由下而上地推廣國產材,並強調相關單位也正積極建構國產材作為建材應用的規格資料庫,他振奮地說,「現在木材的合法性確立了,接下來只要我們進一步規畫出工程木材等建築領域的相關認證,讓業界安心使用,它的環境效益將會更大。」目前已知,臺灣柳杉製成的集層材強度比日本柳杉更高,而臺灣竹材透過改良加工技術,也可勝任結構材的角色。

使用國產材對促進森林的永續經營與淨零碳排相當重要,他說明原因包括,木材有別於其他水泥、玻璃、鋼鐵原料,加工耗能低,在工程和建築產品生命週期中的環境負荷少,且早期大家關心建材的3R(Reduce 減量,Recycle 回收,Reuse 再利用),「木材還可以做到5R。第4R(Recover 熱回收)指木材可吸收二氧化碳轉變為生質能,第5R(Renew再生產)最特別,只有木材採伐完還能種下去長新的。」

李明賢認為,透過林政單位積極盤整規畫,以各區人工林的年增長率為準,做好「伐植平衡」定期輪伐與造林,臺灣森林正走向林地林用與更健康的生態環境,對於業界使用國產材最大的疑慮「料源是否能穩定供應」,亦有望逐漸消解。

「談減碳,木材有太多的可能。」李明賢總結,目前許多趨勢都是臺灣推動農業淨零與國產材政策時的重要參考,包括國際間已達成共識,林產品需地產地銷才能計入森林碳匯,許多國家將建築物節能減碳列入減緩氣候變遷的重點工作,企業界日益重視ESG報告,也有意加強綠建材、綠色建築商品的投資。他期許臺灣繼續擴大對木材利用的想像,將缺少的拼圖逐漸補齊。

文章來源: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8007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