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活動

Newsletter

經濟日報社論/淨零減排 拿出擴大投資企圖心

經濟日報


拖延了數月,政府終於在3月底公布2050年淨零碳排的實施計畫,這原本應該在去年就公布的方案,遲至今年才推出,顯見方案制訂的不易與複雜度。然而,這份淨零方案未能讓各方滿意,反而帶來了更多疑問,學界、環團到產業界,都認為這份路徑至少缺了兩項要素:實踐路徑與企圖心,也點出了這份路徑的兩要:要擴大投入與擴大溝通。


國際減碳趨勢從2015年的巴黎協定開始就逐步攀向高峰,主要因素是地球升溫一旦達到某個階段就難以逆轉,也就是減碳有其急迫性,因而分別針對2030年與2050年提出了中長期的減排方案。

可惜的是,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上任後就退出巴黎協定,蔡政府在2016年勝選後,也未把減碳列為主要施政目標,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主軸主要是核退、綠進與降低空汙,減排與淨零在蔡政府第一任任期是一個鮮少被提及的議題。

拜登出任美國總統後,國際風向轉變,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淨零在國際間成為更重要議題,蔡總統在去年元旦談話中花了相當篇幅談減碳,即是看到趨勢的轉變。

可惜去年一整年我國在淨零的政策上進展不多,不但無法在COP26氣候峰會舉辦前後提出減碳主張,日前公布的淨零方案內容看似豐富,但外界普遍認為實踐路徑不明確,凸顯政府在此議題的準備不足,還不如台積電等跨國企業已有明確的2050淨零目標與推動方向。

在實踐路徑上,蔡政府的淨零策略是極大化再生能源比重與降低火力發電的碳排,前者主要是靠新增12%的氫能,後者寄望碳捕捉與封存。氫能確實是國際再生能源的新趨勢,但我國投入的資源少,不像日本已布局多年,如果政府再不加強在氫能的產學研究投資,未來極可能重演過去幾年花大錢買風電的覆轍,因為核心技術都沒掌握在自己手裡,就只能用高價向國外購買。

其次,碳捕捉與碳封存雖已有不少商業應用,但前者仍屬小規模測試,後者則牽涉到地質環境與民情,兩者要在台灣落地實施都有其難度,投入的費用也不菲,將加劇電價成本。在企圖心一事上,我國的淨零路徑很難在2030年達到國際普遍認可的目標,在未來面對愈來愈多的碳關稅壁壘時,產業出口競爭力令人擔憂。

在上述的兩缺中凸顯政府投入不足。首先,蔡政府認為淨零預算的編列以下任政府來做較為適宜,目前不符合蔡總統所說的加速發展前瞻綠能的施政目標。

以日本為例,僅投資在氫能供應鏈的費用就高達3,000億日圓,且在三年前日本就已讓全球第一艘液化氫運輸船下水,顯示前瞻綠能不只有利於達成2030年的初步減碳目標,還是一門再生能源的好生意。看看鄰國的企圖心,蔡政府對淨零的投入速度與規模,必須加快與放大。

對產業而言,淨零路徑不應只是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應內化成為產業界的發展戰略,這需要綿密的溝通、政策擬定與推動。

舉例而言,在淨零方案中,政府訂出了2030年電動車市售占比30%,2040年新售小客車與機車全面電動化,兩者在推動上都有多個關卡必須克服,且牽涉到汽、機車與零配件的廣大產值。

然而過去數十年來,對於電動車的推廣與燃油車的落日,政府提出的政策方向已有多次改變,產業界若沒有一個中長期計畫與趨勢可以依循,就難訂出長期發展計畫。

減排與淨零是未來30年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變數,淨零方案不僅要能符合國際期待,方案本身也要具備可實踐性與可發展性,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結合產學界一同前行,才能擴大減排效果並邁向淨零目標。


資料來源: https://bit.ly/3rqSX6V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