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活動

Newsletter

專家傳真-為何ESG不僅是綠色泡泡

工商時報


過去兩年全球遭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有關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的討論依然沸沸揚揚。但這股ESG熱潮絕非曇花一現。預期未來會有更多資產擁有者和資產管理公司—包含亞洲在內,會繼續把ESG納入其投資流程以提高收益。

ESG投資經過十多年發展後,於疫情爆發的2020年寫下了新頁;2020年第四季可謂是分水嶺—流入ESG投資策略的資金創下了1,520億美元新高,ESG資產管理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1.6兆美元水平,推出的ESG產品多達196支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愈來愈多機構投資者都在制定ESG的長期計畫,即使在疫情平息之後,也不太可能將這些計畫束之高閣。

大家愈來愈認為,責任投資不僅能降低風險,同時還能提高績效。它儼然成為一股變革的力量,有助於保護環境、增進多元共融、促進社會平等,並落實企業治理。

而亞太地區的投資者也意識到:ESG不僅是一種讓人感覺良好的投資策略而已。它確實能帶來優於非ESG指數的績效表現。2021年是如此,預料2022年亦然。

事實上,機構投資者愈來愈相信ESG具有超額回報的潛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公關噱頭。在法盛於2015年發布的《全球機構投資者調查》中,有半數受訪機構認為ESG中存在超額回報,而到2020年,相信ESG存在超額回報的受訪者比重已超過六成(62%)。更多的受訪機構還認為ESG會帶來較高的風險調整後收益(2020年為29%,而2015年為15%)。

專業投資者採用ESG的比率也更高。法盛的數據顯示,實施ESG的機構投資者比例,已從2019年的六成左右(61%),至2021年攀升至七成以上(72%)。

監管推動永續發展管理措施

這種有利的趨勢將進一步增長,因為資產所有者和資產管理公司正面臨著來自監管機構的外部壓力,這也會推動資產管理業制定更多的永續發展措施。

全球監管機構會持續督促資產擁有者和資產管理公司在投資時考量永續議題。歐盟已提高了企業報告準則,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環境永續經濟活動的非財務報告。

儘管亞洲落後於西方同行,但在監管方面正急起直追。新加坡的監管機構已經制定了環境風險管理的指南,而香港也考慮要求企業和投資者在2025年進行強制性的環境風險披露。台灣監管機構也在擬定新的ESG規則以防止漂綠。
雖然與歐洲相比,亞太地區在ESG投資的起步晚了許多,一直是到近期才開始成為亞太地區的關鍵主題,但疫情對推動ESG投資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

從現在起,亞太地區的投資者可能會加速採用ESG投資。亞太地區的年輕族群,也開始感受到建設未來更美好的世界的重要性。而亞洲有愈來愈多來自大型資產擁有者、主權財富基金、企業退休金,人壽保險甚至私人銀行的徵求提案文件(RFPs),也都強調需要強大的ESG投資能力。

ESG策略多元舖陳

我們也看到,不僅實施ESG策略的專業投資者大幅增長,他們還將ESG策略做更廣泛的延伸。我們相信,面對ESG必須採取多元的作法,因為相關議題本就複雜;它們根深蒂固,由來已久,解決起來也會是個漫長的過程。

在投資流程中整合ESG因子,是指在投資分析中,考量可能對企業表現產生重大影響的ESG因素,而機構和基金買家則是最常整合ESG於投資流程中。不過,根據法盛2021年的《ESG投資者洞察報告》,鑒於ESG可以考慮的因素範圍廣泛,可能很難知道哪些數據資料對分析來說是重要的。

專業投資者也嚴重依賴負面篩選作為其ESG策略的一環—也就是將視為不道德或對社會有害的企業或行業排除在其投資組合之外。儘管這種作法有助於投資績效,但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此舉能有助解決社會問題或完善風險管理。

從積極擁有權(active ownership)角度來說,投資者可以利用自己的擁有權來影響企業行為,以確保企業能夠更好地承受系統性轉型。報告顯示,更多的專業投資者也參與了影響力投資,旨在實現財務卓越績效的同時,也能為解決社會挑戰做出貢獻。

資料來源 :https://bit.ly/3Ob6R6U

TOP